栏目分类
PRODUCT CENTER

在线股票配资

你的位置:南宁炒股配资正规申请_在线股票配资_股票配资开户过程 > 在线股票配资 > 刘伯温死后,朱元璋锯掉了他的棺材头,露出的六字,让朱元璋惭愧

刘伯温死后,朱元璋锯掉了他的棺材头,露出的六字,让朱元璋惭愧

发布日期:2024-05-05 03:55    点击次数:62

前言

当一个人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,面对的是改朝换代的激流磅礴,他该如何抉择自己的人生?面对纷乱动荡的时局,如何在顺应时代的大势与坚持个人信念之间找到平衡?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,用他抉择的故事,诠释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。

小才子考中天童 才华难展遭贬谪

1240年,一个神童降生在元朝末年的江南。他就是后来令蒙古人为之夜寐以求的明朝开国重臣——刘伯温。

刘伯温是元朝南宋遗老刘爚的儿子,自小聪慧过人,举止文雅。5岁读书识字,7岁能作古文,人称“神童”。在刘爚的悉心启蒙下,刘伯温学贯古今,对《春秋》、《左传》了如指掌。12岁时,他参加县试,轻松考中了秀才,跻身于当时以壮年居多的及第者之列,更是实至名归的“天童”。

当时的元朝已是风雨飘摇,正值动荡时局。科举制度已名存实亡,刘伯温的才华无处施展。14岁进士及第后,刘伯温空有抱负,却无法展现鸿雁之志。三年待业在家后,他才终于被任命为一个边远县的推官,实为遥遥华表之人。

县官刘伯温廉洁奉公,总是秉公执法,不徇私情,拒绝权贵献贿,于是得罪了当地豪强。这些豪强联名告发刘伯温“妄议朝政”,将他诬陷为谋反。朝廷为维稳起见,将刘伯温贬为“常德司户参军”。

才华出众的刘伯温,被贬到乡野,心中郁郁寡欢。他发现无法改变这个腐朽渡过,最终愤然抛弃官职,归隐家乡。

一见倾心 共谱新篇

1355年,江南起义军领袖朱元璋崛起,目睹明夷定四方。他多方寻访人才,听闻刘伯温的才名,亲自前往拜访。

一见刘伯温,朱元璋就对他倾心不已。刘伯温丰采煊赫,谈吐高雅,朱元璋对他礼遇有加,说明来意,盛情邀其出山。

朱元璋渴望刘伯温的才智,诚心诚意地说:“愿借重先生之智,建功立业。”刘伯温也看出朱元璋气度非凡,雄心壮志,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主公。当下毅然决定,舍小家为大家,挺身而出,追随朱元璋,誓要助他 明日之新天下。

从此,刘伯温成为朱元璋的谋士和左膀右臂,助他决胜千里。刘伯温谋勇兼备,每战必胜,所向披靡。朱元璋对他信任有加,两人关系迅速拉近。

谋圆大业 力排众议

1368年,朱元璋定鼎金陵,称吴王,逐步统一天下。为建立新的王朝,朱元璋多次求教刘伯温。刘伯温建议朱元璋称帝建国,并给出了周详的计划。

朱元璋的谋臣徐达等人都认为,称帝尚早。但刘伯温力排众议,认为天下大乱,正是建国之时。他的谋略最终说服了朱元璋。

而关于建都,刘伯温也给出满汉全帝京的建议,即明朝要迁都北平,统合南北。这一谋略令朱元璋大加赞赏,请刘伯温细化这个宏伟蓝图。

在刘伯温卓越的政治智慧指引下,朱元璋顺利称帝,国号大明,史称洪武。明朝的兴起有赖于刘伯温的谋略布局。若没有他,朱元璋很可能无法如此顺利地建立统一的王朝。

防微杜渐 处处警惕

然而,刘伯温的才华和威望,也令朱元璋深感忌惮。1382年,明朝国祚已定,但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戒心丝毫不减。

他担心刘伯温有异心,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,毕竟以刘伯温的智慧,夺位并非难事。何况,刘伯温出身元朝官宦,曾效忠元廷,转投明朝,其忠诚度令朱元璋存疑。

于是朱元璋处处设防,防止刘伯温坐大。他放诸多心腹密探监视刘伯温的一举一动,寻找把柄。朱元璋还故意在朝堂之上刁难刘伯温,试探他的反应。

刘伯温深知朱元璋的疑忌,心中万分焦虑。他明白,才高八斗的自己,已被朱元璋视为心腹大患。为化解朱元璋的疑虑,刘伯温处处低调行事,从不越俎代庖,也极力避免在朝堂上出风头,生怕招致猜忌。

遭猜忌隔阂 不敢有异

尽管刘伯温小心翼翼,但朱元璋的猜忌之心已经根深蒂固,仍然防备刘伯温会染指他的江山。刘伯温的谨慎从容,在朱元璋眼中更似有鬼胎。

朱元璋开始在朝堂上当众辱骂刘伯温,试图激他反抗。刘伯温含泪忍辱,从不还击,以最柔顺的姿态化解朱元璋的敌意。

这种强烈的猜忌隔阂,让两人的君臣关系每况愈下。刘伯温竭力忍辱负重,小心奉承朱元璋。但朱元璋仍然防备刘伯温,终究没有信任他。

刘伯温深感前功尽弃,心灰意冷。他明白自己无法再为这个疑神疑鬼的君主效力,只能潜心养生,等待在家中度过余生。

功成身退 锯棺惊现律令

1379年,刘伯温在家中患重病,卧床不起。朱元璋得知,并未派人慰问。

没多久,刘伯温病重不治,以64岁高龄离世。临终前,他了然自己一生的功业,将在死后被朱元璋抹杀。

果然,刘伯温病逝的消息传开后,朱元璋不但没有发文悼念,反而命人盯梢刘伯温的丧事。刘伯温治丧时,竟无一官员前来吊唁,死神草草了事。

更骇人听闻的是,刘伯温下葬后,朱元璋竟亲自派人,打开刘伯温的棺木。因为有传言刘伯温的尸体蕴含“龙气”。

当棺木被锯开,露出刘伯温的遗容时,一个小木匣突然滚落在地。朱元璋亲自打开一看,里面赫然写着“开棺见尸者斩”六个大字。

原来,这出自明朝律法之规定。朱元璋看后,吓得魂飞魄散。因为这正是他亲自制定的法律。此时此刻,连他自己这位天子,也犯下了滔天大罪。

朱元璋意识到,生前的刘伯温早已洞悉自己命人开棺的行为,用这死前的“回礼”,警示朱元璋不要错下弥天大罪。

面对忠心耿耿却被自己猜忌的刘伯温,朱元璋无地自容,这一箭已穿心。他再也无法正视自己,以皇权强取豪夺,荼毒忠良的行为。

刘伯温用他卓绝的智慧,终于获得了来世的正义和公道。而暴虐的朱元璋,也在死前领教了何为天理循环,自食恶果。

结语

刘伯温与朱元璋的故事,是一段跌宕起伏的传奇,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。

刘伯温代表着正义,理想,以及一个人对信仰的坚守。他一生披荆斩棘,只为了心中大明天下的理想而奋斗。尽管朱元璋的猜忌伤透了他的心,但他始终没有动摇,因为他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。

而朱元璋则代表着权力的阴暗面。他缺乏信任,多疑苛察,最终失去了像刘伯温这样的心腹良才。他因猜忌刘伯温,而使明朝功臣凋零,埋葬了开国之本。

时过境迁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悲剧或教训。更应思索的是,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在哪里?如何在动荡时局中坚守内心的道标?刘伯温用他的一生,给了我们最好的注脚。